Copyright ©南京瑞合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3-2021 bjp321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律师支持:北京易欧阳光律师事务所
版权所有:南京瑞合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时下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渐增强,保健品成为其追求健康的首选。部分不法经营者利用老年人这一心态,通过免费义诊、网络、报纸、广播电视广告等途径实施虚假宣传,“忽悠”消费者。
近日哈尔滨市消协接到消费者陈女士的投诉:她看到单元门贴出通知体检,便打电话,对方来车将陈女士接到某大厦听课,过后四名大夫给这些消费者进行了体检,体检后陈女士购买了对方提供的药品,谁料吃了后身体感到不适,血压增高、头疼、心难受。陈女士讲,经销商留了12个联系电话,却没有一个能打通的。无奈陈女士投诉到市消协。市消协工作人员多方查找,才找到生产厂家售后部门,经过调解,商家同意为消费者退回药款2400元。
哈尔滨市消协还接到过多宗此类投诉。消协表示作为消费者,尤其是求医心切的老年患者,常常会不自觉跳进购药陷阱。哈尔滨市消协工作人员介绍,目前常见购药陷阱包括以下几种:
保健品代替药品型。为了推销保健品,不法经营者抓住老人急于治病的心理,以健康知识讲座为幌子,以小恩小惠为诱饵,高价推销保健品,并把保健品吹嘘成药品,甚至吹嘘成包治百病的药;
虚假宣传型。很多药品经营者通过在媒体上刊登广告的形式,大肆进行虚假夸大宣传,说自己的“药”是“科研成果”、“特效偏方”等欺骗消费者。或者故意模糊药品和保健品的概念,将理疗器械和健身器材混为一体,借用医生和患者的名义,误导和欺骗患者购买;
免费型。一些经营者常常通过免费体检、免费诊断、免费普查、免费讲座、免费旅游和义诊、讲座、赠药、联谊会、推介会等形式,吸引老人参加,几个穿白大褂的医生在义诊。不少老人经不住专家“危言耸听”和工作人员的热情,就高价买下了保健品。
据了解,国家对药品有严格的管理规定,非药品不允许宣传疗效,不得出现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,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宣传治疗作用,也不得借助宣传某些成分的作用,明示或暗示食品及保健食品的治疗作用。药品与保健食品是有着本质区别的。哈尔滨市消协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,有病要到正规医院看,根据医嘱开药。购药要到证照齐全、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正规销售商店。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上门推销或无固定场所推销商的产品。不要随意听信广告宣传,相信不法经营者所谓的“免费馅饼”。切忌听信非医疗机构或所谓的医疗或医药科研的虚假宣传,不要通过邮购、健康宣传、医疗小广告的宣传等途径购买药品。
哈市消协向记者介绍了一些鉴别药品和保健品的知识,如药品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,必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;而保健食品则以“国食健字”、“卫食健字”等文号出现,审批部门可能是国家的也可能是地方的相关部门。
此外,市消协提醒,购买药品和保健品时一定注意索要发票和购物凭证,注意保留证据,包括宣传广告、书面承诺或协议、产品说明、收费凭证等,一旦发现权益受损,及时投诉举报、依法维权。
添加客服微信
为您精准推荐